分子靶向藥物是在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理論基礎上出現的新藥,因其精確的靶向治療作用,相對于傳統化療藥物有很多優勢,形成了一個治療腫瘤的新領域,為腫瘤治療提供了一種不良反應較小的方法。攻擊腫瘤靶點有多方面,目前研究比較成熟的主要有腫瘤細胞表面的靶點(抗原或抗體),如細胞膜分化相關抗原(CD13,CD20,CD22,CD33,CD52,CD117等),細胞信號傳導分子如表皮生長因子(EGF)及其受體(EGFR)和血管皮內生長因子(VEGF)及其受體上的酪氨酸激酶,以及法尼基轉移酶,基質金屬蛋白酶等。 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根據作用靶點不同,可以分為以下4類。
蛋白激酶 細胞的分化信號傳導因子中,含有大量的蛋白激酶家族,在細胞信號傳導過程中,蛋白酪氨酸激酶十分重要,它可以催化ATP上的磷酸基轉移到許多重要蛋白酪氨酸激酶殘基上使其磷酸化,導致傳導支路的活化,影響細胞生長、增殖和分化,而許多腫瘤細胞中酪氨酸激酶活性異常升高。超過50%的癌基因及其產物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們的異常表達將導致腫瘤發生。此外該酶異常表達還與腫瘤轉移、腫瘤新生血管生成、腫瘤對化療藥耐藥有關。研究能阻斷或修飾由信號傳導失常引起的疾病選擇性蛋白激酶抑制劑,被認為使有希望的藥物開發途徑。目前,已經發現了一些蛋白激酶抑制劑和針對不同蛋白激酶ATP結合位點的小分子治療劑。
腫瘤血管生成因子 正負調控子的平衡調控著腫瘤血管的生成,由此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開發血管生成抑制劑是腫瘤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臨床試驗中的血管生成抑制劑主要分為4類。 調節基質反應,抑制基底膜降解的藥物;直接抑制內皮細胞的藥物(沙立度胺,恩度等);抑制內皮細胞特異性結合素的藥物;抑制血管生長因子活化的藥物。
DNA拓撲異構酶 真核細胞的DNA拓撲異構酶在DNA復制、轉錄、重組以及在形成正確的染色體結構、染色體分離、濃縮中發揮重要作用。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已經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究開發最重要的靶點之一。
其他 DNA復制是腫瘤細胞增殖的關鍵。抑制DNA引物酶,使引物的合成受阻,DNA復制受到抑制,腫瘤細胞不能增殖,從而達到抗腫瘤的目的。因此,DNA引物酶是抗腫瘤藥物研究的一個理想靶點。 細胞周期調控、凋亡、分化等大量的生物過程都依賴于不同蛋白的調控表達核降解,其中許多反應物下調作用是通過泛素依賴性水解毀壞完成的。在腫瘤治療中,泛素蛋白酶途徑抑制劑可以作為一種新型抗腫瘤藥物。 組蛋白的乙酰化是基因表達的重要調節因子,通過改變轉錄因子與DNA的接近性以激活基因表達。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靶標。 |